阅读心得:撰写博硕士论文实战手册
书名:撰写博硕士论文实战手册
出版:正中书局
ISBN:957-09-1263-4
年月:2006年8站台初版第13次印行
本书主要分为1. 导论、2. 怎么找问题、3. 文献评论、4. 创见的可能性、5. 研究方法(一):基本概念、6. 研究方法(二):自然应用科学领域、7. 研究方法(三):社会科学领域、8. 研究方法(四):文史数据的验证、9. 研究成果的呈现、10. 结论及参考数据。
在第一章导论中,主要分为两个主要的部份。首先,探讨如何撰写一篇论文,从找问题、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呈现、等等。其次,如何写硕士论文、博士班入学计划书、资格考计划书。本书认为就读研究所就是准备踏往学术领域,基于这样的角度,因此着重在如何规划学术生涯。本书提到要做好一件事,要掌握五个重点,1. 目的、2. 目标、3. 策略、4. 方法、5. 步骤。关于研究主题形成的步骤,首先要将现实世界的现象(例如:土地、港口、财富),转化成概念化模块(面积、距离、重量、高度、金融货币),并且解释成为符号化模块(大多是数学符号)。题目的选择原则上要依照志趣、契合目的、适合能力、最好是新颖致用、有充足的数据、能够小题大作、能够引进新观念或新科技、达到求新求变。本书提到透过国内外的图书数据库去寻找研究资源,但以现今2018年来说,整个研究环境已经进展到当初作者无法预料的情况。本书出版时,当时网景(Netscape Communicater)还是一家热门的公司,本书也推荐使用网景浏览器去寻找国外资源。而现今,透过学术研发人员的社群网站,研究可以不是孤单的,在学术社群网站上,你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研究学者,互通有无。无论是你对该研究学者的研究有兴趣,或是你想请教问题。亦或者是提出你研究的瓶颈,请专家帮忙解答。或者是你也可以帮助其他研究学者,回答他们的问题。这类网站像是ResearchGate、Google 学术、等等。
本书撰写的范围是自然应用科学领域、社会科学领域、文史数据的验证,缺少信息科学或工程领域。对于这点实在是有点可惜。因此所论及的方法,是比较通用且概念化。在研究成果的呈现,本书整理一些重点。首先是推理验证,归纳与演绎为理论提供基础。有自时间序列论证、依分类论证、自数据之分类中建立假说、自模拟论证、自专家之意见论证、自观察现象测定数据论证、自实验测试数据论证。在描述研究发现时,力求客观真确。不宜使用主观的用词,例如:「我发现…」。解释研究发现时,本书引用哲学家纳格曾的说法,「科学事业有个独特的目标,就是要条理分明、确实可靠的解释。」
进入学术论文的研究,就必须开始学会寻找问题。本书提出有四大类可以产生问题的动机,首先是学理上的探究、其次是开发新的科技、第三是社会上的需要、最后是个人因素的影响。在科技开发方面可以从产程开发、科技开发来着手,例如:自动化、产程改善、新产品开发、提高质量、等等。科技开发以医学为例,手术发法、化学药物灌洗、雷射治疗、免疫疗法、等等。学理探讨方面,可从发现新现象、印证假说、探讨机制着手。学理探脑方面,作者认为这是比较能够提出创见的机会。除此之外,还可以依照社会需要做研究,例如:天然灾害防治、人类健康维护、生物疾病防治、经济作物开发、履行施政承诺。若是个人因素,可以从兴趣、个人际遇、家庭需要、延续过去经验、已有相关研究。研究目的的形成,除了要有强烈的动机之外,可分为两类,分别是学理印证、经世致用。学理印证必须要从纯学术或纯科学的角度来看,从探索(Exploration)开始,历经描述(Description),然后是解释(Explanation),最后是预测(Prediction)。无论是何种解释法,都会与逻辑相关,亦可分为质化研究或量化研究。有时候论文可能偏向于实用性,这类的论文可以分类为经世致用,讲求实用,这也是非常有贡献的。
本书认为在文献评论方面必须要系统性,目的在确保文献评论完整不偏,并且提出系统性文献评论的理由。首先、减少数据数量并有效管理;其次、规划研究成本;第三、对既有数据的有效应用;第四、确保结论的普遍性;第五、检查论文是否与过去的研究连贯;第六、解释早先研究的不一致性,加强自己对论文的显著性与重要性;第七、以后设分析(meta-analysis)做量化比对;第八、增加精确性;最后、减少偏见的可能性。当一个概念形成(Idea Generation),开始进行文献搜索(Literature Search),就着就研究问题(Research Question),并且分为三大类,分别是操弄性研究(Interventional Research)、非操弄性研究(Non-Interventional)、文献分析(Literature Analysis)。在操弄性研究的流程中,实验设计(Experimental Designs)、准实验设计(Quasi-Experimental Designs)、实验前设计(Pre-Experimental Designs)。在非操弄性研究流程中,分析的设计(Analytic Designs)、描叙的研究(Descriptive Study)是两大流程。在文献分析部分,结构性文献评论(Structured Literature Review)、后设分析(Meta-Analysis)、决策分析(Decision Analysis)。这些方法并非是作者所提出的,而是作者引用各学者的相关研究,所汇整而成的。这些研究方法还有分为评估质化文献及量化文献,都有相关的评估方法及量表。
讨论到创见的产生方式,可以归纳出几个主要方法。首先是批驳他人的立论,因而产生创见、其次是比较综合归纳,因而提出创见、第三是发展新的概念,由此引申创见、第四是不断辩证讨论,提出创见、最后是发现某一观点,赋予新颖内涵。创见是很重要的部分,如何建构呢?本书提出五个步骤,首先是确定核心概念、其次组合或统摄相关概念、第三是厘定概念变项、最后引进各家立论,检定概念变项之相关性。在确定核心概念的部分,有四条规则,首先是一个界说必须合适预期的目的;其次是一个界说必须不是循环的;第三是一个界说当能使用肯定语句陈述时,必不可使用否定语句;第四是一个界说必不可使用隐晦、比喻及象征性的语言表达。在组合或统摄相关概念的部分,应包括能够符合时代趋势、具有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合作立、增进国民生产力、提升社会水平。厘定概念变项的部分,要厘清研究架构包刮了哪几个概念变项?概念变项是指到底有那些次级概念可以表达此概念?概念变项是由组合或统摄相关概念而来的,相关概念并不精致,因此需要加以厘定。最后是引进各家立论,检定概念变项的关联性。首先要验证的方法是手段(means)与成果(results)的争论;其次是为谁建立能力的争论,并举出学者不同的立论加以检验;第三投入与整个体系的争论,创见可以此检验是否对整体有帮助;第四生存与服务的争论,例如:对于政府的能力上,有些学者强调能力的内涵在「生存的能力」(survival),另外有些学者对于能力的内涵,强调在「服务」的观点上。第五政治与理性的争论,例如:政府能力应着重于「治理」还是「理性」上。在研究架构建立过程中,均需举出这些学者的立论加以检验。
最后,本人认为这本书基本上就是一本研究「如何做研究」的书籍,该书作者主编引用许多专家学者所提出作研究的方法,并加以归纳整合,系统性结构化的加以描述。这是一本能够在短期内,了解「如何做研究」的参考书籍,但并不是每一种方法都适合自己。该书主编也将研究方法分为几大类,供不同领域的研究生去参考。本人所撰写的心得是萃取出该书值得一读的部分,也是该书比较具有共通性的部分。专门领域的部分,本篇读书心得就不加以描述。这是一本探讨「如何做研究」的概念性书籍,实务方面非常的少,并没有提供实际案例。但本人对于该书的编排,以及系统化的汇整各家的方法学,对于研究生或研究人员来说,是建立概念的参考书籍。具有概念后,从事研究就不会有混乱,不知从何下手的问题产生。有系统化的步骤,无论是质化或是量化,都可以让研究更具价值及贡献。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具有共通性的概念比较有用,其他专为专门领域所撰写的研究方法,并没有实际的价值。但对于其他领域的研究人员来说,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参考。对于我来说,「创见」的这一部分,是我感兴趣的。主要有用的部分,我归纳出两项「了解他人立论并辩论」与「验证自己的立论」。我认为经过这两步骤,就能产生新的创见。首先了解他人立论并辩论,不外乎由参考文献获得他人立论,并质疑辩论该立论是否有疏失或改进的部分,进而提出自己的解释。其次必须要靠自己实作和系统化分析,自己验证自己的立论,若通过验证。如此一来,便能产生自己的「创见」。因此本书对我来说,「创见」这一部分是比较受用的。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