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沟通的语言
文章撰写日期:2007/6/30
我的女儿才三岁,三岁小孩的语言还正在成长中,依照认知学习理论必须先灌输基本的知识(先备知识),她才能透过不同的连结(内化),成型(压缩)成为新知识(对象)。由小的时候我们常用双字代表事物,让他认识这个世界的名称,例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哥哥、姐姐、…、ㄋㄟㄋㄟ、吃吃、玩玩、喝喝、药药。因此这些文字就是她的先备知识,她也习惯于采用双字来代表该事物的意义,所以我们必须提供她更多的先备知识,自然而然的小孩就会产生不同的连结,以至于发展出自我的语言概念(基模)。
社会上虐童事件不断上演,真是叫人心酸,这百分之百归咎于大人的错误,孩子真的是无辜的,你怎么灌溉她基础知识(先备知识),他就会自然产生不同连结,灌输的先备知识若都是负面的,自然他的行为就会连结到负面,大人又于心何忍继续恶性循环。例如常使用暴力对待小孩,自然小孩就会以暴力作为连结,发展出自我行为概念(基模),因此小孩自然有暴力倾向。这是许多专家学者研究的结果,不容忽视。
无论是冲突,这都与沟通有关,沟通是一种艺术,也是学问。而话说出口的时候都含有逻辑的成分在,也就是个人的思维。人的思考本来就是跳跃型式,但藉由训练就会慢慢具有逻辑思维,甚自发展出自我的逻辑判断。常常听到长辈跟小孩说:「这里有细菌,不要碰。」「你怎么那么脏,赶快擦干净。」「要吃药病才会好。」这些词汇对于三岁小孩还太成熟,根本无法连结,因此你要他理解话意,实在是超出他的能力范围之外,这时候一些没有同理心的大人就会采用暴力手段或是建立权威的旧观念,去压制小孩,促使他就范。你想这会有甚么好结果吗?除了你替他建立起负面知识之外,当你老了时候,他也会用这种方式回馈你,因为人衰老之后,无论是身心都会渐渐退化,越来越需要依靠,那种感觉就像回到小时候,需要人照顾的处境,所以俗话说:「老小」就是这个意思。
那要怎么以三岁小孩的语言沟通呢?依据我实际经验,把话语改为「这里有虫虫,好怕怕喔。」「脏脏会生虫,快擦擦。」「我们来吃甜甜药药吧,虫虫就不见了。」使用这些话语,要像平常心一样,认为理所当然,小孩会从大人的态度,透过它所能认知的基础平台,也产生相同的感受,进而做出你所希望他做得行为。因此我与女儿沟通的方式就是如此,所以我非常喜欢带她出去玩,用这种模式,你就算带小孩不喜欢去的地方,都可以让她既安静又乖巧。比如说我带他去银行、邮局、公园、市场、办公场所、…、书店、百货公司,只要她有好奇的心理出现时,我就用这种方式跟她沟通,几乎有九成的把握,她会安静下来去观察,甚至于有时候还会发展出她的想法,例如他会问:「为什么要到银行阿?」,我就回答她说:「妹妹,你肚子会不会饿饿呢?」,她说:「现在不饿,有时候会。」,我说:「所以我们才要来银行拿钱钱去买妳喜欢吃的东西阿。」这样她就会了解前因后果。而不是像一些长辈直接就说:「取钱。」,这样说她反而搞不懂,而且还会问甚么是取钱?这样既达不到你的希望,也让小孩无所是从。
有时候不要直接回答小孩的问题,要用「问题」来回答「问题」,依据布鲁姆认知学系理论,有一系列(六大项)的发问方法,可供参考。对于解决问题或是帮助小孩吸收(内化)知识是有帮助的。提问力近年来又开始被重视,不过是成人的应用,不过我认为成人除了在职场上应用之外,也可以拿来帮助与小孩沟通,这时候帮助的不只是自己,对于小孩脑力思维的连结也会有所帮助,多训练小孩思考,而非完全填鸭式的指导,填鸭式的方式只限于基础知识(先备知识)的建立,例如:ㄅㄆㄇ、ABC、123…等等。而且时间不宜太长,我只利用晚上游玩之前的时间,叫女儿教我念一次,才开始玩。每天念一次,看来没有甚么效果,但是至今已经认识大多数的注音符号了。因此我认为这是有效果的,而教育的方式应该要随着孩子而成长,所以大人们也必须跟着孩子一起成长,熟悉孩子的世界,用孩子的语言沟通,这样才能成为谈心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