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溝通的語言
文章撰寫日期:2007/6/30
我的女兒才三歲,三歲小孩的語言還正在成長中,依照認知學習理論必須先灌輸基本的知識(先備知識),她才能透過不同的連結(內化),成型(壓縮)成為新知識(物件)。由小的時候我們常用雙字代表事物,讓他認識這個世界的名稱,例如: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哥哥、姐姐、…、ㄋㄟㄋㄟ、吃吃、玩玩、喝喝、藥藥。因此這些文字就是她的先備知識,她也習慣於採用雙字來代表該事物的意義,所以我們必須提供她更多的先備知識,自然而然的小孩就會產生不同的連結,以至於發展出自我的語言概念(基模)。
社會上虐童事件不斷上演,真是叫人心酸,這百分之百歸咎於大人的錯誤,孩子真的是無辜的,你怎麼灌溉她基礎知識(先備知識),他就會自然產生不同連結,灌輸的先備知識若都是負面的,自然他的行為就會連結到負面,大人又於心何忍繼續惡性循環。例如常使用暴力對待小孩,自然小孩就會以暴力作為連結,發展出自我行為概念(基模),因此小孩自然有暴力傾向。這是許多專家學者研究的結果,不容忽視。
無論是衝突,這都與溝通有關,溝通是一種藝術,也是學問。而話說出口的時候都含有邏輯的成分在,也就是個人的思維。人的思考本來就是跳躍型式,但藉由訓練就會慢慢具有邏輯思維,甚自發展出自我的邏輯判斷。常常聽到長輩跟小孩說:「這裡有細菌,不要碰。」「你怎麼那麼髒,趕快擦乾淨。」「要吃藥病才會好。」這些詞彙對於三歲小孩還太成熟,根本無法連結,因此你要他理解話意,實在是超出他的能力範圍之外,這時候一些沒有同理心的大人就會採用暴力手段或是建立權威的舊觀念,去壓制小孩,促使他就範。你想這會有甚麼好結果嗎?除了你替他建立起負面知識之外,當你老了時候,他也會用這種方式回饋你,因為人衰老之後,無論是身心都會漸漸退化,越來越需要依靠,那種感覺就像回到小時候,需要人照顧的處境,所以俗話說:「老小」就是這個意思。
那要怎麼以三歲小孩的語言溝通呢?依據我實際經驗,把話語改為「這裡有蟲蟲,好怕怕喔。」「髒髒會生蟲,快擦擦。」「我們來吃甜甜藥藥吧,蟲蟲就不見了。」使用這些話語,要像平常心一樣,認為理所當然,小孩會從大人的態度,透過它所能認知的基礎平台,也產生相同的感受,進而做出你所希望他做得行為。因此我與女兒溝通的方式就是如此,所以我非常喜歡帶她出去玩,用這種模式,你就算帶小孩不喜歡去的地方,都可以讓她既安靜又乖巧。比如說我帶他去銀行、郵局、公園、市場、辦公場所、…、書店、百貨公司,只要她有好奇的心理出現時,我就用這種方式跟她溝通,幾乎有九成的把握,她會安靜下來去觀察,甚至於有時候還會發展出她的想法,例如他會問:「為什麼要到銀行阿?」,我就回答她說:「妹妹,你肚子會不會餓餓呢?」,她說:「現在不餓,有時候會。」,我說:「所以我們才要來銀行拿錢錢去買妳喜歡吃的東西阿。」這樣她就會了解前因後果。而不是像一些長輩直接就說:「取錢。」,這樣說她反而搞不懂,而且還會問甚麼是取錢?這樣既達不到你的希望,也讓小孩無所是從。
有時候不要直接回答小孩的問題,要用「問題」來回答「問題」,依據布魯姆認知學系理論,有一系列(六大項)的發問方法,可供參考。對於解決問題或是幫助小孩吸收(內化)知識是有幫助的。提問力近年來又開始被重視,不過是成人的應用,不過我認為成人除了在職場上應用之外,也可以拿來幫助與小孩溝通,這時候幫助的不只是自己,對於小孩腦力思維的連結也會有所助益,多訓練小孩思考,而非完全填鴨式的指導,填鴨式的方式只限於基礎知識(先備知識)的建立,例如:ㄅㄆㄇ、ABC、123…等等。而且時間不宜太長,我只利用晚上遊玩之前的時間,叫女兒教我念一次,才開始玩。每天念一次,看來沒有甚麼效果,但是至今已經認識大多數的注音符號了。因此我認為這是有效果的,而教育的方式應該要隨著孩子而成長,所以大人們也必須跟著孩子一起成長,熟悉孩子的世界,用孩子的語言溝通,這樣才能成為談心的好朋友。